005§克麗斯汀 Christine /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皇冠出版

 

  史蒂芬金曾毫無忌諱的表示,《克麗斯汀》純粹是一本為了賺錢而寫的書,甚至還說這本書其實「爛透了」,但是「讀者就是喜歡它」。因為他這樣的言詞,再加上多年前曾經在電視上看到改編自本書的電影《克莉絲汀魅力 Christine》的後半段後並不會特別喜歡,所以我在發現這本書在超過25年後終於重新發行中譯本後,一直沒有打算要拿來好好的閱讀。

  不過,畢竟「史蒂芬金的小說」還是對我有一定(應該說是頗為強大)的吸引力,且考慮到原著小說可能和電影有所差異的情況下,最後還是從頭到尾的讀完了。而且我沒預料到的是,這次的閱讀讓我對這篇故事完全改觀了!就算作者本人明說是本為錢而寫的爛作,但恐怖大師的功力是如此高強,他口中所謂的「爛作」讀起來還是萬分精彩。

  史蒂芬金較早期的作品(往往也是台灣書/影迷最有印象者)通常皆呈現出典型的史蒂芬金風格:核心元素不外乎兒時夢魘再現、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事物轉變為恐懼之源,以及單純的主題。《克麗斯汀》除了較無觸及「兒時夢魘」之外,其實也可以套上這個公式;簡單來說,這篇故事所描述的就是「一輛妖車在對主人吃醋後開始失控」。然而,此題材看似簡單,若不是史蒂芬金運用高妙的技巧鋪陳、埋設伏筆與融入深沉的次主題,《克麗斯汀》這篇故事的篇幅就不會這麼的豐足,情節張力也不會如此強大。

  史蒂芬金並不是第一次以「妖車」作為題材。收錄於早期短篇集《玉米田的孩子》(Night Shift)中的〈魔車〉可說是《克麗斯汀》的青澀雛型,同樣出自該短篇集的〈軋路機〉則可視為邪靈附身機械之《克麗斯汀》的另一個原型。這兩篇短篇讀起來一定可以感受到恐怖大師在初期的青澀,蛻變自此的《克麗斯汀》則讓讀者見識到他的功力竄升。

  或許,我們可以將《克麗斯汀》比喻為史蒂芬金創作的青少年期。能量滿溢、自信初現,但卻同時充滿衝動。恰巧本書中的主角正是一名青少年,而另一名重要配角也是充滿憤怒的狂人,搭配上「青少年期」的創作風格簡直是天造地設。史蒂芬金精準的呈現出生命發展中的衝突及矛盾,無論是青少年本身、同儕抑或是父母皆有深層的描寫,處理層次甚至勝過不少所謂的青少年成長小說。在這樣的心理舞台下,「克麗斯汀」那妖車(還是應該稱之為「妖婦」?)就不僅僅是恐怖、邪靈那麼的簡單了。我們甚至可以引入投射心理學的概念,全書的劇情宛如一場驚悚版的潛意識深層探索之旅。

  《克麗斯汀》前半鋪陳並營造懸疑,後半開始轉為恐怖,末尾則是熱血沸騰的逆轉搏擊。架構比例與情節轉折處拿捏得恰到好處,令人有一氣呵成之爽快感。

  電影版的《克莉絲汀魅力》固然有緊張刺激的場面與吸引目光的特效,但已將原著中許多鋪陳的支線、內心衝突的場景大量刪減,剩下的純粹就是「妖車橫行恣虐記」。且因原著中的內心戲與克麗斯汀複雜的「生命史」不易以電影手法表達,故電影改用較簡單的方式呈現,卻造成主角阿尼的性格被極簡的塑造成宛如精神狀態不穩定的戀物癖,還帶著一絲淫穢的氣息。在深度不足的情況下,無怪乎當初看完電影時覺得整體氣氛營造不足,影片結束後也沒有通常欣賞完史蒂芬金創作後的戰慄後勁或是深沉感。建議先讀完小說再欣賞電影,互相搭配的效果應較佳。

 

點此至博客來購買本書史蒂芬金歷年作品

附錄影片:電影《克莉絲汀魅力》中的妖車自我修復片段

 

 

內容簡介:
  就在高中最後一個暑假快要結束的傍晚,阿尼和死黨丹尼開車經過自由鎮時,一眼就愛上了一輛一九五八年份『普里茅斯復仇女神』款的汽車,他像中了邪似地,一直圍著那輛車打轉。但這車可不是什麼好貨,擋風玻璃上有一大片蛛網狀的裂紋,凹陷的右後車廂爬滿了一層醜陋的鐵鏽,前後座椅更全是裂痕,最糟的是引擎下方還積了攤黑油。原車主是個神秘的老頭,『克麗斯汀,我總是這麼叫她的。』
  阿尼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執意買下了『克麗斯汀』,想要將『她』重新修復上路。但是,當丹尼知道『克麗斯汀』曾奪走兩條人命時,就開始不信任她;阿尼的校花女友莉亞,自從見識到『克麗斯汀』的力量後開始畏懼她;而那群欺負阿尼的不良少年更將很快就知道,當惹毛了『克麗斯汀』時,會有什麼下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les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