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 我願意為妳朗讀 Der Vorleser (The Reader)/ 徐林克 Bernhard Schlink
皇冠出版
本書為電影《為愛朗讀》(The Reader)之原作小說。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因精湛的詮釋韓娜一角而獲得2009奧斯卡影后,也讓本書再次受到注目並重新席捲書市。
其實在很多年前,台灣就已發行此中譯本。但是不起眼的書名及(舊版)封面(現在看起來反而覺得神似凱特溫絲蕾在《鐵達尼號》[Titanic]中入畫的造型)讓我沒有特別注意它,而且把作者名字翻譯成「徐林克」更是讓我卻步(皇冠好像很喜歡把德國作者的名刪除,只留姓,而且還「中化」。《香水》[Das Parfum]作者Patrick Süskind也被他們翻譯成「徐四金」,而且還都姓徐哩......)。若不是欣賞過電影版後深受震撼,恐怕我就會錯過這篇經典故事了。
電影版可說是極為忠於原著,將原作凜冽、幻滅的氛圍精準影像化。不過,電影版是以抽離的第三人稱視角敘述故事,而原作則是採用第一人稱,因而更多了份遲疑、懊悔、耽溺於往昔的感受。女主角韓娜企圖隱藏的秘密在電影中其實伏筆暗示得很明顯,反倒是小說中呈現得更為隱晦。
小說的文字比電影的對白更多了份雋久。前半段青春少年和神秘熟女的禁忌激情看似聳動,但實際上卻好像是在看暗沉湖水上的倒影,有著一種盪漾的靜謐感。
「朗讀」的意象貫串全書。透過朗讀,少年麥克將韓娜帶往她神往卻難以接近的世界,青年麥克驚覺過去的經歷竟是種幻象。中年麥克則用朗讀企圖贖罪,同時也矛盾的既想靠近韓娜卻又想疏遠她。「朗讀」已不再是最初的激情前奏之象徵,到最後更轉化為一種對故事(或者所謂的「文本」)的詮釋。
書中另外一層的內涵則是歷史原罪及道德爭議。書中的法庭橋段雖以輕描淡寫刻意「冷處理」,但反而帶出更逼人的後勁。也難怪,法律系的社團朋友告訴我其實這本書從以前就是他們上課時用來討論的題材。作者將麥可複雜的心態苗寫得無比精湛,既是幻滅也是新生,想恨卻又擺脫不了摻入甜味的陰霾,既鄙棄卻又有種莫名的罪惡感......
《我願為妳朗讀》是本輕薄的小書,但是其內容深度及衝擊感卻和其篇幅的輕薄成反比。揪心的刺痛感,慢慢的暈染為一片惆悵。這是一篇尋找救贖的故事,但是為了救贖,就竟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呢?
最後,也要大力推薦本書的電影版《為愛朗讀》。片中的演員簡直就像從書中走出來似的,凱特女神的演技好到沒話說,一道眼神、一個動作,就道盡千言萬語。就連年輕男演員大衛克羅斯(David Cross)的演出也精湛得令人驚艷。下面就附上電影預告片。
點此至博客來購買本書、徐林克歷年作品及《為愛朗讀》電影DVD
附錄影片:電影《為愛朗讀 The Reader》預告片
內容簡介:
有好些年了,麥克總是不斷想起那棟房子,當他上了台階、扭動門把,屋裡有韓娜在等著他。『先唸書給我聽!』韓娜總是這麼說,而麥克就會為她朗讀自己學校的課本,告訴她關於荷馬、西塞羅和海明威的故事,於是麥克的朗讀越唸越多,好讓自己可以在日暮時刻與她共枕。但是,就在那個夏季的午後,只因為麥克在街上的一個迴避眼神,第二天,韓娜就神秘地消失無蹤了。
即使已經和記憶中的韓娜告別,麥克卻沒有擺脫自己背叛的陰影。多年後再度見到韓娜,竟是在法庭裡,麥克一眼就認出了她的背影,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韓娜徒勞地為自己辯護,而她的堅持抗議觸怒了法官,她的坦誠有罪也惹火了其他被告。一次次在法庭旁聽韓娜的罪行,讓麥克的態度開始由同情轉變成譴責,可是最後當韓娜麻木的眼神終於望向了麥克時,他才終於明白,那隱藏在韓娜內心深處多年的秘密......
《我願意為妳朗讀》是個寧靜而深邃的愛情故事,也是徐林克對戰爭罪行和集體罪惡感所作的犀利獨白。書中的麥克象徵了戰後無辜的新世代,在同聲譴責納粹種種暴行的同時,卻也發覺無法自外於歷史的責任,而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懺悔』正代表了整個民族的心聲,人們也因此會一遍又一遍地讀它,並在心中留下陣陣的激盪!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