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3096天:囚室少女娜塔莎.坎普許 3096 Days / 娜塔莎.坎普許 Natascha Kampush
商周出版

 

《3096天》和愛瑪唐納修的《房間》皆以遭犯罪者擄走並長年監禁於密室中的「肉票」為主題。雖然《房間》的整體故事結構引人,但個人不是很喜歡其後半部,且密室是個感覺剝奪(sensory deprivation)的環境,其對人的腦部與神經系統造的強烈影響在《房間》的故事中呈現得有些許瑕疵。而這本《3096天》雖算是本自傳,但若不提其為紀實文學,其實也具有完整的小說結構;且其中極具真實感(這當然也是自傳的優勢)的震撼性描繪也可說是空前絕後,甚至讓不少驚悚小說都相形失色。

如今回想起來,我確實對作者/受害者娜塔莎的故事留有印象:在報紙上讀到有位十歲女孩被綁匪監禁於地下密室,經過八年半的時間才重見天日。這是一段多麼讓人害怕、多麼難以想像的地獄經歷啊!

娜塔莎的敘述口吻非常理性且略帶有抽離感,平鋪直敘的架構卻緊揪著讀者的心,彷彿也隨著她回到那段悲慘的歲月。我自己會閱讀這本書當然或多或少有一些八卦的心態,但其實就職業層面的興趣而言,我非常好奇她在那樣的惡劣環境中如何作心理上的調適(尤其她被擄走時仍處在身心尚未發展成熟的階段),以及她如何沉澱自己重新出發,親自述說這段不堪的回憶。

閱讀的過程中我真的對娜塔莎充滿敬佩。她堅韌的生命力以及過人的勇氣使她存活下來。而其中,她和綁匪間充滿矛盾的相互依存與對立最令人印象深刻。書中對於牢房監禁式的生活有著讓人不安的細膩摹寫,特別是這異常的環境對她所產生的種種影響。

書中描寫犯人用心理牢籠的無形力量控制住她的段落實在震撼。而當生活的一切全都掌握在那個心理異常的男人身上時,娜塔莎和她之間的關係似乎也不能就那麼簡單的貼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標籤來解釋。如果深知逃出去的機會微乎其微,而生理及心理層面的生活所需都是來自於那男人時,我並不覺得沉浸於男人帶給她的書籍甚至讓他教導數學解題有多荒謬。我反而覺得,當她終於脫逃出那窄小的牢籠,卻也不是就那麼輕鬆的得到解脫。她不是得被迫接受自視高她一等的「善心民眾」的憐憫施捨,還要面對外界不友善的眼光。有人質疑她偏袒犯人,甚至警方也用懷疑的態度偵訊並將調查案件時的荒謬漏洞歸罪於她。

至於娜塔莎接受媒體採訪並出書,我也不覺得是沽名釣譽的行為。畢竟媒體胡亂臆測又報導得天花亂墜,當事人總該擁有自己詮釋真相的權力。此外,娜塔莎在書末提到寫下這本書是想在這段回憶整理完成後,就能正式的揮別。這的確符合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的理念。書的開頭她描寫被綁架前的家庭/成長之灰暗回憶讓人難忘,在被囚禁的時期她一方面想盡力保有和「世界」連結的回憶,但她也隱約查覺潛意識中卻也對能拋棄掉過去感到輕鬆。不過畢竟人生還是由過往的經歷構築而成的,看到她重新和家人展開生活也不禁為她感到高興。

試想,在這煉獄般的八年半的時間中,她還是盡力借由大量閱讀及教材自學中自我成長,這樣的毅力有多少人具備呢?根據書上的介紹,娜塔莎後來如願的回到校園中繼續學業。雖然後來她主持一個電視談話節目時又引來不少爭議,但既然我們都不是當事者,自然沒有權利對娜塔莎輕下評判。

這本《3096天》想當然引發不少爭議,不過非常確定的是,本書是本非常不一樣、充滿強大力量的生命教材。

 

點此至博客來購買本書

附錄影片:娜塔莎.坎普許專訪

 

 

內容簡介:
  1998年3月,十歲的娜塔莎.坎普許被綁架,並被關在一個車庫地下室長達八年半。
  八年半來,娜塔莎.坎普許在三坪大的黑暗地牢中生活,沒有太陽,沒有月亮。她不斷的被歐打、羞辱,甚至聽到骨頭被打到斷裂的聲音。她每天都衣不蔽體,甚至被迫剃光頭髮、半裸著做著奴隸般的粗重工作。娜塔莎.坎普許不止一次的試圖自殺,可是另一個自我又不斷的要她別放棄求生的希望。
  在不斷的惡夢中,2006年8月,娜塔莎.坎普許總算成功逃脫,綁匪則在第一時間畏罪自殺……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leslie 的頭像
    blueleslie

    藍色雷斯里的陰暗地下室

    blueles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