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真愛旅程 Revolutionary Road / 理查.葉慈 Richard Yates
時報出版
本書為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及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電影《真愛旅程》之同名原著小說。凱特溫絲蕾在這部電影中的精湛演出讓她笑傲2009年金球獎,以本片及另一部同樣改編自經典小說的《為愛朗讀》一舉奪得兩座最佳女主角獎。
屢屢被拿來與《包法利夫人》及《大亨小傳》等文學經典相提並論的《真愛旅程》出版於1961年,是理查葉慈在文壇擲地有聲的處女作。出版隔年就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2005年被美國《時代》雜誌票選為百大英語小說之一,電影版的上映也顯現出這篇故事的歷久不衰。此次也是託叫好又叫座的電影版之福,中文版才首度在台灣問世。
故事才開場沒多久,讀者就在那場失敗的戲劇演出橋段窺見了法蘭克與艾波這對年輕夫妻鮮明強烈卻又曖昧模糊的奇特性格。之所以說強烈鮮明,是因為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熱情,以及對與眾不同的渴望。不過,難以表達,甚至自己也僅是隱約查覺的不確定感及莫名的空虛卻隱隱山雨欲來,因此非常弔詭的在鮮明中添上了一抹曖昧。
《真愛旅程》原英文書名意為「革命之路」,顧名思義,故事描述的是一場革命。是什麼樣的革命呢?這時候就要將中文書名的意象放進來了:這是一場真愛遇上婚姻、夢想遇上現實的革命、解放壓抑欲望的革命。光是這樣說聽起來有些老套,不過葉慈非常巧妙的用這些不甚討喜的主題譜出一段震撼人心的酸腐「美國夢」。
葉慈在書中用的是超然抽離的第三人稱筆法,細膩而真實的將令人喘不過氣的沉重現實壓在步上婚姻生活的熱情愛侶身上,追尋不凡的奔放之心也逐漸在這框架中變質。
葉慈並沒有花費很多心力去直接描繪角色的心境,相反的;他用精心設計的雋永對白以及人物的肢體語言很自然的讓人物的外顯壓抑與奔騰內在浮現(很慶幸的是,電影版也保留了這個精髓)。這也是我最喜歡這本《真愛旅程》的地方。從頭到尾沒有矯情灑狗血,但震撼力卻從頭到尾一致的貫串看似簡潔其實蘊藏豐富層次的情節。一小段文字浮現的畫面就激起陣陣漣漪,一字一句似乎都寫到讀者的心坎中了。
《真愛旅程》將愛情與夢想的殘酷面譜成一曲悲愴交響。雖然讀者閱讀本書心情可能多少會受到影響,但也同時經歷了一場生命歷練與思想的成長。
回首檢視,年少時的璀璨如今其實不過如同芸芸眾生般的平凡。當年編織的美麗夢想,雖然迫於現實無法實現令人哀嘆,但當真的要去實踐時卻似乎也不是純粹只有美好。就連激情與慾望,也似乎逐漸被平凡的生活消磨殆盡......。作者非常巧妙的安排了較年長的夫婦以及精神病患的視角。在前者的眼中,艾波與法蘭克的行為總歸來說就是「衝動而不成熟」。而後者雖不被容於主流社會,但卻一語道破他們的心態。
葉慈對人性的瞭解與掌握非常透徹。我們甚至可以將馬斯洛(Maslow)的人類需求層級理論完美的與故事吻合。艾波企圖要達到的是最高層級的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這代表著較低階層的自尊(self-esteem)及愛與歸屬(love & belonging)皆已滿足。不過,隨著故事的進展,我們卻發現這些卻似乎沒有被建構得那麼穩固。當現實的考驗愈嚴峻,它們潛在的不穩固就愈明顯的浮現。隨著些基礎逐漸崩毀,自我實現變成了遙不可及的頂點......
縱使有多個不同的價值觀彼此激盪、碰撞,書中卻沒有一個角色會令讀者憎惡。這篇故事是注定要步往毀滅的,無論從哪個角色的觀點來看都有著遺憾,就連「正常的生活著」的人們似乎也有所失落。讀到最後,我們只能掩卷輕嘆,仍沉溺於情節之中難以抽離。
附錄影片:電影《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預告片
內容簡介:
葉慈透過筆下一對住在郊區的惠勒夫婦,重現了凡夫俗子生命中不可承受的現實:生命給人希望,往往又在同一時間推翻了這份希望。
想像六零年代美國典型的郊區家庭生活:白天男人擠火車到城裡作一份無趣的工作維持生計,女人待在屋裡照顧孩子整理屋子。除了一成不變的社交循環、除了一覺醒來仍然一樣的明天,惠勒夫妻還想要不一樣的。
他們能夠走到哪裡?是艾波夢想中的巴黎,還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