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哈利波特7(英文版)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allows / J.K.羅琳 J. K. Rowling:Bloomsbury
★註:此文不含第七集的雷(關鍵劇情),但有提及先前的1~6集之情節。
終於在沒有被爆任何雷的情況下讀完了哈利波特系列的大結局。心情非常複雜。
我當初讀到一半時對此書的稱讚仍舊是成立的,但,最後讀完全書後有些不同的想法。以下是我的個人意見,或許是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高,可能會過於苛刻批評。也請各位見諒,請各位親自閱讀後再下自己的評價囉。

第七集緊接著第六集,描寫哈利、妙麗與榮恩追尋剩餘的分靈體。鄧不利多生前留下的訊息及線索提示是這麼的少,所以尋找分靈體的進度頗為緩慢。就連書名「Deathly Hallows」的意義,也要一直讀到全書的二分之一才會藉由一篇童話揭露。雖然為何這趟漫長的追尋步調如此緩慢,到了最後會有合理的解釋。但就算羅琳以哈利一行人如何隱藏行蹤、以及與食死人勢力的對抗作為增加情節緊湊度的材料,仍無法抹滅這僅是讓漫長的過程不致顯得單調枯燥的手段之痕跡。
正邪對抗向來是許多奇幻小說的主題。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大魔王」佛地魔始終給我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感覺。就算前面六集不斷營造他罪大惡極、具有極大的黑暗力量的形象,但老實說,他似乎總是在書的最末突然現身,還沒顯露出什麼究極力量就匆匆離去。當然,這會製造神秘的效果,讓情節更有張力。但若是到了最後一集,還是使用這樣的手法,那我就無法認同了。他的戲分不應該這麼少。就連最後的大決鬥(姑且不論誰勝誰負),也似乎是裝飾性質,過於草率,一點都沒有華麗的完結感。
在這場最後的追尋歷程中,讀者處處可以感受到阻礙情節行進的困難。然而,雖然知道情節一定會繼續進行下去,但是作者的安排卻是過多純粹的巧合與運氣
,太過為了情節而刻意設計。

最後的解謎占去許多篇幅,層層疊疊的逆轉意外性頗高。但最後的一個大逆轉,實在是太糟糕了。過於矯情,過於刻意,既沒有必要也一點都不自然。其中的一個原因當然是為了某個顯然易見的目的(各位讀到該處自然會明白),但另一個很大的原因,我想是因為羅琳的野心太大了。
野心是什麼呢?
如同之前提到的,羅琳從第一集開始就處處暗藏伏筆,看似純粹故事性的情節也隱含深義。其實我真的很佩服羅琳,她竟然可以把這最後的秘密不動聲色的在撰寫這系列的十餘年歲月中完全的掩藏。然而,太多的伏筆需要最後的貫串與說明,太多的謎題得一次在這本完結篇中解答完畢。這是多麼艱鉅的任務啊。就算羅琳的寫作功力再怎麼高超,也無法做到最完美的收尾。也就是因為企圖解答所有的謎題,到最後無路可走時,就僅只能安排這樣刻意的大逆轉,才能將懸置的謎團說明清楚。謎團埋藏得過久,解答的需要過大,最後造成整體結構出現缺陷,這是多麼的可惜啊。或許,在前幾集中,羅琳應該將部分的伏筆揭示,並且適當的解開一些謎團。前幾集太過單純、太過純粹故事,光是比較第一集和中間的第四集,就可以感受到期間的巨大差異。平均分配些會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呢?我畢竟不是寫下這些故事的人,這些設想最後也只能在這邊自己說說而已。
然而,扣掉最後一個失敗的大轉折,其他精采的爆點還是能彌補最後的敗筆的。
回到這集的故事來。最後一集所皆露的真相,顯示出整個哈利波特系列其實是黑暗無比、埋藏深沉心機的故事。或許之後有那麼一天,我會重新從第一集開始讀起,比對最後的真相與前幾本書中刻意呈現的樣貌,想必會帶來與當初閱讀時截然不同的感受吧。就算這本完結篇最後用感人的情節加以修飾美化,仍然掩蓋不過真相帶給我的顫慄感。不過,我最喜歡故事中的陰謀論了,這樣黑暗的真相,正好符合我的喜好。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dly Hallows》是本讓我驚訝—其原因有好有壞—的書。這伴隨著我成長的系列故事,也在這裡奏完尾聲。就算再怎麼不捨,最後還是得向書中的所有角色告別。
[最後是閒聊時間]
[最後是閒聊時間]
1. 這集的妙麗簡直就是哆啦A夢。只要看到她在這集中使用的重要「裝備」,就會知道我的意思了。
2. 麥教授雖然顯露出她的魄力讓我非常喜歡,但最後我不禁懷疑她的化獸師身分(記得她可以變身成貓吧~)這個設定究竟在這系列中是否有任何的意義。
3. 另一個最後讓我覺得非常失敗的角色,就是第二集的洛哈教授。他在第二集出現後,之後就僅在續集的醫院場景再次插花性的現身。讓我覺得他的存在非常沒有意義。還有恩不理居,她在第七集的前半段的意義完成後,最後就被遺忘了。瞧瞧崔老妮教授,她的存在雖然只是因為「預言」這個薄弱的意義,但至少最後她有做出讓人非常難忘的舉動。
4. 整個哈利波特系列中,我覺得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是鄧不利多與妙麗。鄧不利多真的是個神祕無比的人,在完結篇的情節中他絕對是會帶給讀者最多驚訝的角色。老實說,我不太喜歡哈利、榮恩、金妮的個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