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家時,除了各式各樣的感覺統合器材與輔具之外,最多也最難打包及歸位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玩具了。
如果對OT不甚了解,大家可能會認為個別治療就是陪孩子玩,團體治療就像是幼稚園老師在帶活動。這可就誤會大了呢!
OT的核心理念就是藉由職能活動(簡單來說就是對個案有意義,自己想做、有義務要做的活動)來增進安適感(well-being)與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QOL)。而從OT的觀點,孩子最重要的職能活動之一正是「玩」。玩可以促進孩子的動作、心理及社會發展,也是很好的治療媒介。

臺大醫院畢竟是醫療中心,我這段期間不僅觀摩與練習常見的副木(splint)形式,也見識到老師們真對特殊狀況設計的特殊副木。而且罕見疾病的個案也真的有不少,除了我自己手上的個案之外,在團體中也見識到其他個案的各種情況。
比起剛開始實習時有不少家長明顯的對我們實習學生愛理不理的或者態度極差,要離站前以經和不少新個案及家長建立好關係,而部分舊個案家長的態度也有轉變。家長的配合度真的很重要,如果家長不願說出孩子在家表現的情形,或者不願配合居家建議,那麼只靠在治療室的時間效果是很有限的。

離站有溫馨也有不捨,原本每次進治療室必哭的小小孩後來會主動爬向我還會開心的揮手道別,而連媽媽吃他糖果都會生氣的小男生竟然在我最後一次帶他的那天請我吃了兩個麻糬(噗)。古靈精怪的國小女生畫了一張小卡片給我(她說我是爆炸頭,畫了一個小小的爆炸頭人在上面)(我的頭髮並沒有很爆炸好嗎XD 還有一位家長說我很像信樂團的阿信!?),還有經常分心的可愛唐寶寶小妹妹的媽媽帶寫了一張卡片……對向來不想走小兒領域的我而言,這段實習經歷更顯珍貴,讓我體驗到孩子其實還是很可愛的。而且,假如日後自己有了小孩(?),這段經驗應該也會很有幫助。

當然一定不能忘記陪伴我一起分擔煩惱和壓力,也一起苦中作樂、共享歡笑、為了每天最期待的午餐苦惱最後決定、為了團體治療絞盡腦汁的實習夥伴們。除了系上同學,還有偶爾提供寶貴建議的學長姊,還有兩位成大的同學。
下一站要朝著精神/心理職能治療前進了。同時還得準備seminar、實證職能治療報告、預官,甚至還有不太確定的研究所。全新的挑戰在後面等著,但是這幾天就讓我好好的把握機會偷懶一下吧。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