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心理領域的職能治療實習進入第三週,雖還沒有完全掌握這邊的節奏,但至少不像一開始那樣的狀況外。
        學校的所學一定會和臨床有差距,精神職能治療部分當然不例外,甚至可說是更明顯。只要和病人接觸都需要技巧,精神職能治療又尤其需要注意自己所說的一字一句及語調、表情、舉止,因為這些都是治療中的一環。我很慶幸已經先有小兒職能治療的實習經驗,至少在面對病人時可以非常鎮靜,帶團體時老師說看起來自信沒問題(喔,這當然是因為我故作鎮定囉)。

        和先前在台大精神職能治療那邊的情況很不一樣。那時候我們為了每週一次的大三臨床實習,弄得幾乎每天放學後都得繼續討論與準備到接近半夜,而那邊的團體活動是急性病人與慢性病人全都混合在一起,約七、八十人的巨大團體,設計與帶領上挑戰性簡直大得令人難以喘息(意料之外的附帶好處是在一週內迅速減重)。
        市立療養院(簡稱[北]市療,但其實已更名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是北區的精神醫療中心,制度及環境硬體上可說是頗為完善(如有各種特殊病房)。我目前在第二院區(復健病房,即慢性病房)實習,扣除掉多且雜的事務,其實我挺喜歡這邊的環境的。
        老師們都很多才多藝。舞蹈、瑜珈、藝術、園藝、烹飪、各式運動,一般人所謂的「才藝性團體」其實並沒有表面上看到的那麼單純。畢竟職能治療團體皆有著治療性意義及其治療效果,活動過程僅是一個媒介。真正重要的是如何以治療目的為核心設計出難易適中的活動,且以團體動力學之基礎帶動可能認知有障礙、可能受到精神藥物之副作用影響的病人們,還要針對千奇百怪的突發狀況作出最合適的回應及處理,考量個別能力作調整、提供程度恰到好處的協助、引導病人思考與表達、增進人際互動……。
除了這些活動性/娛樂性的團體之外,還有針對病人需求設計的團體如社交團體、職前準備團體,以及工作訓練團體、庇護性工作、社區職能工作坊等等。
        病房團隊每天都有晨會,每週有個案討論與新個案評估。各個病房都有不同的文化,互動模式其實挺有趣的。新個案評估不知為何,往往壓軸恰巧都是最精彩的(所謂的精彩就是那種極難處理的),戲劇性絕對不亞於小說或電影。
在幾次下來的評估過程中,我們看到家屬巨大的壓力,甚至更讓人難過的是家屬本身就有問題而對病患造成負面影響。經過十餘年還停留在否認期的啦、認為吃藥會變成植物人而擅自將病患停藥的啦,對疾病的認識不足但採用偏激或否拒的態度阻礙溝通往往是我們感到最遺憾的。即使有最好的醫療團隊以及最好的治療計畫,如果家屬不能配合也毫無用武之地。
        和病友的互動雖然有時會感到頭痛甚至自己的情緒也被影響,但有時也會感受到他們的單純可愛,甚至有趣。你永遠無法料想到今天會聽到什麼樣的話、看到什麼樣的行為。
帶領體操、教導代工與分配生產線、藝術團體、職前準備團體、烹飪團體、農園藝團體、洗衣團體、實習商店……,各式各樣的情境都有不同的挑戰,但也都有不同的樂趣。
        除了評估自己的個案並設計治療介入之外,在實習期間還要完成個案報告、讀書報告、期刊報告、團體治療報告,還有最令人頭痛的研究(是的,是正式的研究,包含文獻回顧、實驗設計、收案、結果評估與討論等等)。而學校的兩大報告也得同時進行,自己也還有準備考預官等雜事,希望一切都能順利完成才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les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