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 人魚之歌 The Mermaids Singing / 薇兒.麥克德米 Val McDermid
春天出版

 

這本《人魚之歌》雖是讓作者薇兒麥克德米獲得金匕首獎的名作,但1995出版至今才首度翻譯在台灣出版(這多半是拜「千禧年三部曲」之賜,因《龍紋身的女孩》書中數次提到本書)。

談到本書,自然免不了會討論到本書引發的種種爭議:同志連續謀殺案、古刑具虐殺之情節,在題材上相對顯得「非主流」;再加上作者的女性身份,甚至引來一些男性作家/評論家的批評撻伐。

大概是因為金匕首獎的加持加上之前讀過幾篇好評,讓我對《人魚之歌》的期待非常高。沒想到實際讀來,反而有些微的落空感。

首先是女警探卡蘿與犯罪心理側寫專家東尼這對搭檔,卡蘿一角的形象非常扁平,甚至可說是只是為了陪襯東尼而存在的功能性角色。至於東尼,作者花了不少心力塑造出他不同於一般犯罪心理專家的形象,犯罪側寫的思路與呈現方式也讓我覺得斧鑿感頗深。若就推理辦案過程而言,本書也只是十分中規中矩。如果說是因為成書年代較早,這樣的形象已在後來的作品中出現過太多次所致,那就要舉出成書年更早的「人魔三部曲」之第一部《紅色龍》,該書中的犯罪心理測寫可說是精采至極哪!

再來是犯罪的情節。的確,這些以第一人稱穿插於書中的犯罪橋段是全書中氣氛營造得最好的部分,但比較可惜的缺憾是凌亂而破碎感非常明顯,且犯罪者的內心描繪也顯得平板。說驚悚倒也未必,因為只有點到為止。若要說刑具與酷刑嘛,也不若《檀香刑》那般令人光讀文字就覺得痛徹心扉、坐立難安。

讀著讀著,正如同同類作品中的幾個女法醫系列一般,最後這些辦案的鑑識人員(心理測寫也包含在鑑識團隊中)似乎總不免俗的要被捲進被犯罪者追殺的危險中。雖然老套,但也總是讓結尾的高潮有非常好的效果。但在《人魚之歌》中,這場高潮對決來得頗為突兀,讀者好不容易進入狀況,卻又驟然結束。

雖然犯罪者是反派,但不可否認的,好的犯罪小說中的犯罪者都會散發出特殊的魅力,讓讀者的閱讀情緒受到牽引,像是「雷普利系列」中狡詐的湯姆雷普利,或是「人魔」系列中犯罪手法華麗、高智慧又有優雅品味的漢尼拔萊克特。但閱讀《人魚之歌》到了最後,犯罪者也淪為一個因情節需要而存在的樣板人物,缺乏對其內心世界的充分摹繪,以及最重要的「魅力」。僅有在最後一點篇幅中,營造出些許的「寂寞」感,讓犯罪者有了幾分「人」的色彩。

總覺得這篇故事的題材其實是好的,只可惜似乎總都少了某幾味,較缺乏吸引讀者目光的「賣點」。例如有些作品主打搭檔,有些主打懸疑性及驚人逆轉,有些則以驚駭的犯罪過程為賣點,麥克德米的這本《人魚之歌》可能是還沒有找到明確的定位吧。讀完全書,絕對不會到「難看」的地步,但確也說不出讓人覺得非常精彩的特色,也因此無法在現今眾多的犯罪小說中凸顯出來。

不過話說回來,《人魚之歌》畢竟是這系列的第一篇故事,這些遺憾可能也只是因為首集仍在探索方向之故而造成的。我仍會期待讀到她後續的作品。

 

p. s. 看到有人談及很難想像這本書「是出自女性作家之筆」,不過其實我是覺得女性筆觸還挺明顯的啊(笑)。推薦有興趣的讀者閱讀幾位我非常喜愛的女性犯罪小說家:凱絲萊克斯凱琳史勞特桐野夏生,以及米涅渥特絲

 

點此至博客來購買本書麥克德米歷年作品

 

內容簡介:
  殺人對「他」來說,是一種天分,更是一門藝術。
  一開始,他們叫他「酷兒殺手」。沒有人知道兇手是他,那四宗發生在布拉德菲爾德駭人聽聞的兇殺案。
  屍體被棄置在同志出沒區的男性死者,生前均遭到不可思議的殘忍虐殺:四肢脫臼變形、性器官毀損,這個心理變態的連環殺手,讓全城人心惶惶,就連警方也束手無策。
  後來,那個男人稱他為「巧手安迪」。
  第四名獵物得手後,東尼.希爾出現了──這個警方請來的知名犯罪側寫分析專家,據說能從命案的證據和線索,描摹出兇手的背景、心態與作案動機。
  什麼都不知道的天真傢伙,居然也想試圖看透他的內心?但有趣的是,經過他的跟蹤與觀察,他可能比任何人都還了解東尼.希爾的弱點!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心理鬥智!東尼.希爾和他,誰能先讓對方掉入彼此佈下的陷阱?面對這個令他又欣賞又妒恨的男人,他可得好好思索,要準備什麼最適合的刑具,來好好「愛」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les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