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 黑色之書 Kara Kitap (The Black Book) / 奧罕.帕慕克 Orhan Pamuk
 麥田出版


 所有的文字、所有可信的文章,指涉的都不是生命;相反的,書寫本身就只是在指涉一場夢。 引自本書


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的《黑色之書》可說是他最著名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紅》多視角式書寫的原點。


        奧罕帕慕克是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由這個身分,毫無疑問的我們會將《黑色之書》視為一本純文學鉅作。不過,事實上無論是《黑色之書》抑或是《我的名字叫紅》,都是所謂的「反推理小說」(anti-mystery fiction)。【註:「反推理」並非反對推理,而是指以推理小說型式包裝的一種獨特文體。一般的定義包含三點:(1)事件推理謀殺的真相已不再完全是小說的重點。真相的背後,反而可能牽引出更多現實世界中,令人困惑難解的謎團。(2)作品中大量出現引用各種令人頭暈目眩的哲學、思想、科學、神學等知識理論,藉以表達作者的創作意圖。(3)內容龐雜篇幅厚重。

任何人只要說及反推理小說,一定不可避免的會提到此類小說的濫觴—安伯托艾可的《玫瑰的名字》。不同於《玫瑰的名字》的古修道院舞台,《黑色之書》的背景是現代的土耳其。《玫瑰的名字》操弄著虛實難辨的「史實」,《黑色之書》則以名專欄作家的長篇專欄交替穿插。


《黑色之書》並不是一本容易閱讀的書,我自己一直讀到大約一半才逐漸進入故事情境中。但是當讀者融入這個繁複的文字迷宮後,難以言述的奇特魅力隨即發散。


《黑色之書》最表面的故事是卡利普尋找愛妻的歷程,如果略去書中大量的歷史、哲思與專欄,其實並不會影響情節的順暢。但正是這些造成閱讀負擔的龐雜附帶資訊,才使這個架構簡明的故事變得神祕了起來。閱讀到最後,便覺字裡行間似乎處處隱含暗示;就連每一章開頭,引用範圍橫跨《愛麗絲境中奇遇》與《聰明的瑞普利先生》【註:電影《天才雷普利》原著小說】之題詞也與情節別有意涵的互相對應。


大致來說,本書的兩條故事線採用隔章輪替的方式。一是卡利普的尋妻過程,一是專欄作家耶拉的文章。或天馬行空、或迷離奇幻、或感性憶往的專欄文章,漸漸的和卡利普的故事產生連繫。原本卡利普單純的尋妻之旅,竟隨著閱讀耶拉專欄中隱藏的訊息後,逐漸延伸而帶有追尋自我身份與探索書寫本身,這種帶有後設意味的意涵。另外,閱讀辭藻華美的耶拉專欄其實也是另一種閱讀樂趣。【註:可到這裡閱讀書摘


有趣的是,中文譯本附的兩篇導讀與一篇解說對於此書結局的觀點也各自不同。《黑色之書》這擺盪在伊斯坦堡神秘歷史與令人暈眩的城市物語之間的謎團之書,並不像書中卡利普之妻魯雅【註:Rüya,在土耳其文中有「夢」之意】喜愛的推理小說有個明確的結局,作者將結局交給讀者,讓讀者自行詮釋。

P. S. 本書由作者本人改編為電影《Gizli Yüz (隱蔽的臉,英譯名「The Secret Face」)》之劇本。

點此至博客來購買本書帕慕克歷年作品


這是一本虛實難辨、猶如阿拉伯幾何圖案般繁複的偵探小說
也是一本講述伊斯坦堡神秘過去與現代身世的城市物語
更是一本在書寫與身分認同間擺盪的作者自傳  


  卡利普是伊斯坦堡執業的律師,某天下班回家,迎接他的只有妻子魯雅留下的告別字條,接著他發現魯雅的哥哥耶拉也失蹤了。魯雅是個偵探小說迷,耶拉則是知名的報紙專欄記者,兩人是同父異母的兄妹。於是卡利普開始有如偵探般展開對兩人的搜尋。他潛入耶拉的公寓,偽裝成耶拉,住進他的房間、接他的電話、穿他的衣服,甚至代筆寫他的專欄。因為卡利普認為,唯有對耶拉的想法與生活瞭如指掌,才能找到心愛的妻子與耶拉……
  藉由說故事來建立自身的身分認同是此書的一大主題,因此除了此書本身的故事之外,作者還藉由各個角色之口陳述了許多故事中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又牽涉到土耳其過去身為鄂圖曼帝國的歷史,以及當今依斯坦堡的現況,進而探討土耳其面臨外來文化衝擊的文化認同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leslie 的頭像
    blueleslie

    藍色雷斯里的陰暗地下室

    blueles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