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黑與藍Black & Blue / 伊恩.藍欽 Ian Rankin臉譜即將出版
 
「邪惡幾乎像個小孩—幼稚而單純。」
擷自本書

 

        在談這本書之前,先簡單聊一下伊恩藍欽這位作家。從他27歲出道以來,至今已獲獎無數。除了《黑與藍》讓他獲得了1997年的英國推理小說界最高榮譽—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之外,他的短篇小說二次獲得金匕首獎,其他榮譽包含愛倫坡獎、英國國家書獎年度最佳犯罪驚悚小說、大英帝國官佐勳章、法國推理小說大獎、德國犯罪電影獎、蘇格蘭傑出人物獎、英國犯罪小說作家協會鑽石匕首獎(即終身成就獎,為該獎項目前最年輕的得主)等等。

 

       說來慚愧,我第一次聽到這位重量級作家的名字,是新聞報導《哈利波特》系列作者—J. K.羅琳(J. K. Rowling)在完成最後一集之後於愛丁堡的咖啡館寫作推理小說,而消息來源正是藍欽轉述其妻親眼所見。該篇報導順便介紹了藍欽的成就,也才首度讓我注意到這位作家。事實上,伊恩藍欽不僅和J. K. Rowling比鄰而居,他的另一位作家名人鄰居正是以非洲為主題的《堅強淑女偵探社》(The No.1 Ladies’ Detective Agency)系列之作者—亞歷山大梅可史密斯(Alexander McCall Smith)。
        冷硬派(hard-boiled)推理小說向來是非常容易令我頭痛的一種類型。一方面是此類作品向來常以脾氣暴躁的警探為主題,常讓我的情緒也隨著變得急躁,另一方面是往往訊息龐雜,需要花很多心力才能理解釐清。到目前為止,少數真正能讓我喜愛的冷硬派作家只有《黑色大理花》作者詹姆士艾洛伊(James Ellroy)以及鮑許探長系列作者麥可康納利(Michael Connelly)、亞當斯柏格探長系列作者弗雷德瓦格斯(Fred Vargas)而已。恰巧其中前兩位作家也是伊恩藍欽的朋友,艾洛伊稱許藍欽為「蘇格蘭黑色之王」,康納利則認為「(藍欽)在當今一票最佳犯罪小說家當中依然一枝獨秀」。

 

        《黑與藍》中讀者確實可以找到與艾洛伊及康納利的相近之處。《黑與藍》中的雷伯斯探長會令人聯想到康納利筆下同樣執著於陳年懸案或翻案的鮑許探長,只不過雷伯斯似乎更顯得衝動,作風也比鮑許偏激許多,且偶爾還會展現神來一筆的幽默。而赤裸裸的將警界之腐敗、殘酷的犯罪呈現在讀者眼前作法,則會令人與艾洛伊的「洛城四部曲」作比較。

 

伊恩藍欽曾是「群豬共舞」樂團的成員,因此《黑與藍》中不僅出現大量的歌曲元素(甚至書名就是滾石合唱團的專輯名),還十分搞笑的把「群豬共舞」寫進故事裡。藍欽還為筆下的警界人物添加了些許的特質,不僅雷伯斯探長喜歡閱讀小說,他的長官甚至還會運用文學批評理論!這種略顯浪漫化的設定,反而讓全書所呈現出的事件更顯得真實。

 

        《黑與藍》與《黑色大理花》相同,採用真實懸案作為主題。只不過,「聖經約翰」懸案在《黑與藍》中反而不是焦點,而是模仿犯「聖經強尼」。而伊恩藍欽使用了一個讓讀者們雙眼為之一亮的設計—讓「聖經約翰」不滿模仿犯「聖經強尼」而重出江湖,讓熟知連續殺人犯心理的殺人犯本身作為推理者,「聖經約翰」甚至還為「聖經強尼」建立犯罪側寫。雖然這此故事線並不是主軸,但會令我聯想到「人魔四部曲」中的《紅色龍》。漢尼拔萊克特博士本身並不是故事的主軸,而FBI也同樣借助他對殺人魔的了解調查「牙齒仙」連續殺人案。還有什麼比殺人魔追捕殺人魔更加刺激的呢!

 

        順帶一提,本書犯了和許多小說一樣的錯誤,將其實是截然不同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及「解離性身份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舊稱「多重人格」)混為一談。真是可惜,幾乎所有小說中的這些內容都是錯誤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les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