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同學報告失智症,聽到『懷舊治療』這個詞時瞬間大感興趣。發問時間時,做出了這個學期(還是更久?)的第一次主動發問,請教老師這個詞究竟是坊間為了宣傳效果自創的還是正式的用語。
原來,『懷舊治療』(reminiscence therapy)是使用在精神科的一種治療手法,尤其常用於失智症患者。
失智老人或許連剛才吃的午餐都不記得,但是說起往年的回憶卻往往可以侃侃而談。藉由看老電影、唱老歌、自我介紹與講過去的故事(這似乎又和『故事療法narrative therapy』相關)等等來進行。有些醫院還會有擺放過去時代的用品或者可以情境模擬(像是有大灶的廚房)的懷舊治療專用空間。
這麼說起來,我自己也是現在上課的東西常常記不住,倒是過去發生的事記得清清楚楚。
我似乎也挺懷舊的。或者,準確的說,就某些特定層面而言我頗喜歡過去的事物。
聽的歌曲有些一路聽來已超過10年甚至更久,或者是老歌翻唱的。假如是古典音樂,歷史就更久遠了。讀的小說有些甚至有百年歷史(當然是近代改版重新發行的)。讀了喜愛的故事後,就會想找電影版來看,而通常這些電影已經有些歷史了。因此,到了大賣場之類的地方看到放了一大堆特價的老電影光碟的地方就會快樂的被吸引過去,耐心的在毫無分類的老片堆中翻找。對我而言,經典的價值就是要經過時光的焠煉才能更增絢麗。
老了以後,大概那個時代的影音播放規格都和現在不同。現在珍藏的影音,老了恐怕全都只能玩賞而不能實際播放了。一想到這個可能性就覺得簡直是世界末日!
現在就擔心成這樣,我猜自己大概老了以後會懷舊得更嚴重吧。只要一開口就是『我記得我年輕的時候……』,整天就是喃喃唸著那時的年輕人沒聽過的人事物,只能盼望著誰能和我搭上話題或者接受懷舊治療……
話說回來,我的懷舊應該無法真正拿去應用在懷舊治療上吧。畢竟我對台語歌曲、布袋戲、歌仔戲等等沒什麼研究。上學期社會學老師放了關於『古早時代』的流行歌與歌星之紀錄片《跳舞時代》,雖然對裡面出現的歌曲沒有興趣,不過還是看得很入神。當時看完《跳舞時代》後,我的第一個念頭是:代溝真的是非常殘酷的現象。有時會覺得老一輩的人落伍了、跟不上時代,但誰又能保證自己能永遠跟上時代節奏呢!自認自己的思想開放,但等到接受現實的磨練後,我還能這麼確定的說我永遠不會變成自己痛恨的老古板嗎?
也許之後實際和老人相處後,能有更進一步的體會與更深刻的心得,當他們在訴說『想當年』的故事時,能多一份同理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