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 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 On Beulah Height / 雷金納‧希爾 Reginald Hill 

遠流即將出版


        如此浪漫的書名,幾乎讓我以為是本關於靈性探索的書籍了。沒想到,它是我挺喜愛的「巴仕可 & 狄埃爾」系列中挺具有代表性的一本,作者雷金納希爾也因本書獲得1999年巴瑞獎的榮耀。


        《走進天堂前的最後一站》從小鎮因水庫興建而遷移切入,就在這個面臨生活劇變的關卡,發生了連串小女孩失蹤的案件,懸而未解至今。這些年來,這些懸案也如夢魘般的糾纏不散,且在經過這麼多年後,同樣的事件竟然再度上演!向來不輕易流露情感的埃迪爾對當年未能偵破案件始終耿耿於懷,也愈來愈受到過往陰影的影響……


        全書在宛如泛黃照片般的懷舊基調中,又帶有幾絲懊悔。而在情節主線中,作者又巧妙的穿插了憶往日記、報導文學、童話以及音樂歌詞於其中,營造出既懸疑又散發著記憶之距離美的氛圍。揉合了古典與現代,與最傳統典型的推理小說截然不同。而且這些素材,其實有許多伏筆、隱喻及線索暗藏於其中,令讀者深深佩服作者的鋪陳功力。


        不過別忘了,本書的主角之一可是以嘴賤知名的埃迪爾啊!雖然他受到不少過去陰霾的影響,但在故事行進過程中,他仍常會冒出神來一筆的辛辣又爆笑之絕妙好句,而同時又非常微妙的並不會破壞全書的哀緬氣氛。


這系列作品最大的特色就是一點都不典型:好像有些冷硬卻又不那麼冷硬的埃迪爾、新好男人但又偶會出現家庭問題的巴仕可、維持在高調與低調間之平衡的出櫃警探衛爾德,光看這些性格鮮明的人物們的設定,就可窺見一斑。他們三人間的關係宛如奇異的「三位一體」,性格如此衝突,但卻能以他們的方式互補與合作。


我最喜歡本書的一點是,凡舉對家園、對過往、對家庭、對朋友,書中有著形形色色的感情描繪。看似輕描淡寫、過水無痕的文字,最後竟然不著痕跡的匯聚力量;到了末尾,濃烈的後勁緩緩襲來,造成的效果更是令人感動。


        說穿了,貫串全書之謎團的真相其本質是非常單純的。但因為與小鎮之歸屬情感、記憶、謊言、感情等因素產生關聯,就變得錯綜複雜。如果作者不是用這樣的筆調與具有魔力的敘事方式來呈現,這篇故事的魅力就會大打折扣了。


        書中不容忽視的核心──馬勒(Gustav Mahler)的〈亡兒之歌 Kindertotenlieder(Songs on the Death of Children),無論是在歌詞意境上或是演唱者企圖透過詮釋該曲而昇華的思緒,都和情節緊密的呼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這邊閱讀英德對照之歌詞。而到最後我們也發現,若要使塵歸塵、使土歸土,最後的關鍵其實是要打開封印在內心深處的記憶。


        於是乎,我們終於了解了書名的意涵。雖然題材是哀傷的、失落的,但在事件終了時,救贖也絕處逢生,使人沉浸在餘韻中不捨離去。

 

附錄歌曲:

馬勒(Gustav Mahler) - 亡兒之歌(Kindertotenlieder) 1st : Nun will die Sonn so hell aufgehn

 

 

 


 

內容簡介:

所有的一切,其實都出自一個七歲孩子的念頭,只是在那個當下,她沒想過這會讓四個家庭瞬間毀滅,她往後的人生也因此破碎不成調。

歌壇新秀女中音伊莉莎白‧渥斯丹,受邀在中約克夏音樂節表演,在離鄉15年之後再度踏上了故鄉的土地。只是她的運氣實在不佳,先是預定演唱的〈悼亡兒之歌〉,因為曲名太過不祥,音樂節主辦單位希望更換演唱曲目,但伊莉莎白卻執意不肯。而當年迫使她離家的夢靨,居然在15年後再度重演,村子裡頭又發生了一起小女孩失蹤案。彷彿〈悼亡兒之歌〉的召喚,七歲的小蘿蘭在夏日的清晨消失無蹤。

中約克夏警局的探長狄埃爾,在相隔15年後重回犯罪現場,對他來說,案子的難度向來不是問題,叫人難以入眠的永遠是沒有結果的懸案。狄埃爾探長此次能否在一團混亂中找到破案的方向?而最後的結局,能否讓15年來飽受折磨的眾人,找到安息的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les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