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偷書賊 The Book Thief / 馬格斯.朱薩克 Markus Zusak
木馬出版
 
        這是篇由死神所述說的故事。作者刻意呈現出「死神」和凡人的不同之處,刻意先將故事的結局及轉折的高潮預先向讀者說出。如此「掃興」的手法可說是小說寫作之大忌,但非常令人驚訝的是雖然使用了如此大膽的方式,但《偷書賊》的故事張力依然極高,令讀者一頁接著一頁而難以自其中抽離。


        全篇故事由死神本人的經歷及轉述莉賽爾寫下的文字交替穿插組成。死神不僅是納粹時代之死亡意象的表徵,也藉由其全知觀點巧妙的為故事下註解。而作為一名說故事者,「死神」並不是我們習慣的形象:冰冷而不帶一絲情感。相反的,他邊說邊融入自己的情緒,甚至還有自顧自的嘮叨,一時間還真是令我感到不習慣。作者顛覆死神的形象,似乎是要反襯出人類最殘酷醜惡的一面吧。

 
《偷書賊》描述的是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時代中,因為一場多年前的約定,莉賽兒的養父冒著生命危險在家中窩藏一名猶太青年之故事。類似題材的電影及小說多得難計其數,但《偷書賊》以其獨一無二的切入角度而卓然特立於其中。
 
黑暗的大時代背景成為最奇特的故事舞台。不識字的女孩,卻難以抵抗書本的魅力,一次又一次的偷走書冊。而映著微弱光線,書中角色們在閱讀中獲得救贖,也使讀者震撼於文字有形及無形之力量。猶太青年私下改變他及許多人的命運,但卻又是使他得以躲藏偷生的命運信物—希特勒自傳《我的奮鬥》之書頁,塗上白漆後製作的手繪書中書雖然文字及繪圖技巧拙劣,但這簡單、粗糙的寓言性故事卻是如此的撼動人心。
 
《偷書賊》企圖同時描繪出人性最醜惡與最美麗的一面,但其情緒掌握恰如其分而絲毫不矯情。我們和書中人物一樣不是聖人,當時義無反顧的收留藏匿猶太恩人的兒子,但自己家人的安危畢竟寶貴,在面臨突如其來的危機時總是會有一絲猶豫、一絲自己都難以面對的惡意。在呈現美善時偶爾也會閃現一小塊藏在角落的黑暗,但就是這樣的微小陰影使得那些美善更顯高貴、更顯真實。
 
在被死神本人預告的結局於書末到來之前,一場毀滅性的悲劇造成情節的劇烈轉折。這段轉折是我認為全書中寫得最好的一段,雖然死神的旁白有些破壞氣氛及情緒的醞釀,但緊扣著悠迴旋繞於全書之「閱讀/文字的力量」主題,意境絕美。相較之下,後續的故事反而被我視為殘響,若能留白而止於先前的轉折點,個人認為會使餘韻更幽深且綿長。
 
 
 
 
附錄影片:《偷書賊》電影預告片
 
 
 
內容簡介:
  9歲小女孩莉賽爾和弟弟在戰亂中被迫送到寄養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賽爾在弟弟冷清的喪禮後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冊,為的是要紀念自己永遠失去的家庭。寄養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貧困的區域,大人彼此仇恨咒罵,老師狠毒無情,戰火時時威脅人命。莉賽爾每晚抱著掘墓工人手冊入睡,惡夢不斷。養父為了讓她安眠,於是為她朗誦手冊內容,並開始教她識字。
  學會認字進而開始讀書的莉賽爾,儘管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卻發現了一項比食物更讓她難以抗拒的東西—書,她忍不住開始偷書,用偷來的書繼續學習認字。從此莉賽爾進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讓她熬過了現實的苦難,也不可思議地幫助了周圍同樣承受苦難的人:讀書給躲在養父家地下室的猶太人聽,在空襲時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鄰居朗讀故事,安慰了每顆惶惶不安的心,潛移默化改變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對照著戰場上萬人之間的爭奪殘殺,莉賽爾藉由閱讀與文字所散發的力量,讓死神驚訝地睜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戰場上的靈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奧:為什麼人類一面展現殘酷的殺戮,一面又有發自內心的關愛呢?
arrow
arrow

    blueles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