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了從破舊的復健部搬家到閃亮亮的兒童醫院,為期三個月的小兒職能治療(pediatric occupational therapy)實習結束了。說長真的是慢性疲勞到腦子都腐爛了,說快則是在逐漸上手時就結束了。
        搬家時,除了各式各樣的感覺統合器材與輔具之外,最多也最難打包及歸位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玩具了。
        如果對OT不甚了解,大家可能會認為個別治療就是陪孩子玩,團體治療就像是幼稚園老師在帶活動。這可就誤會大了呢!
        OT的核心理念就是藉由職能活動(簡單來說就是對個案有意義,自己想做、有義務要做的活動)來增進安適感(well-being)與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QOL)。而從OT的觀點,孩子最重要的職能活動之一正是「玩」。玩可以促進孩子的動作、心理及社會發展,也是很好的治療媒介。

        在個別治療中,OT可以真對孩子的發展狀況及個別的功能障礙問題設計活動,並適時搭配輔助器具、特殊擺位(positioning)及治療性操弄手法(therapeutic manipulation)。團體治療雖然較少治療性操弄,但除了動作之外,治療師還會特別關注在個案的人際互動、行為問題,並治療性的運用自我(therapeutic use of self),孩子有什麼樣的行為時治療師如何的回應,都是治療的一部分。
        臺大醫院畢竟是醫療中心,我這段期間不僅觀摩與練習常見的副木(splint)形式,也見識到老師們真對特殊狀況設計的特殊副木。而且罕見疾病的個案也真的有不少,除了我自己手上的個案之外,在團體中也見識到其他個案的各種情況。
        比起剛開始實習時有不少家長明顯的對我們實習學生愛理不理的或者態度極差,要離站前以經和不少新個案及家長建立好關係,而部分舊個案家長的態度也有轉變。家長的配合度真的很重要,如果家長不願說出孩子在家表現的情形,或者不願配合居家建議,那麼只靠在治療室的時間效果是很有限的。
在我能力範圍內的話,我會盡量給最適合的建議。能幫到忙真的會很開心,但如果效果有限自己也會跟著煩惱起來。家長對孩子協助過多是非常常見的情形,先前持續建議一位家長讓孩子練習自己吃飯,但總是表現出嫌麻煩的態度並且以各種理由搪塞。在幾次融入使用湯匙動作的遊戲訓練後,媽媽忽然提起個案最近比較會使用湯匙,才比較願意聽我說。而另一位家長也是某次突然看到個案有明顯的進步後,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而我也藉此時機多說了一些分析、多給一些建議,感覺媽媽也比較注意的聽並且隨時回應。而長期教養有行為問題的孩子之家長通常壓力真的很大,在對我比較信任後也會說出自己的難處及苦惱。每個個案的最後一次治療後我簡直就像在交代後事一樣的做後續的規畫及建議,並保證所有資料都會傳到下一位實習生手中確保治療計畫的連貫。
        離站有溫馨也有不捨,原本每次進治療室必哭的小小孩後來會主動爬向我還會開心的揮手道別,而連媽媽吃他糖果都會生氣的小男生竟然在我最後一次帶他的那天請我吃了兩個麻糬(噗)。古靈精怪的國小女生畫了一張小卡片給我(她說我是爆炸頭,畫了一個小小的爆炸頭人在上面)(我的頭髮並沒有很爆炸好嗎XD 還有一位家長說我很像信樂團的阿信!?),還有經常分心的可愛唐寶寶小妹妹的媽媽帶寫了一張卡片……對向來不想走小兒領域的我而言,這段實習經歷更顯珍貴,讓我體驗到孩子其實還是很可愛的。而且,假如日後自己有了小孩(?),這段經驗應該也會很有幫助。
        臨床老師們也都讓我們學到很多,雖然常會有形無形之中讓我在回到家後還處在無盡的病例/報告中且對自己的治療/報告品質感到壓力,但可愛媽媽F老師、優雅貴婦C老師、精明犀利S老師、親切仔細W老師和歡樂學姊Z老師,全都讓我們留下不少氣味繽紛的回憶。
        當然一定不能忘記陪伴我一起分擔煩惱和壓力,也一起苦中作樂、共享歡笑、為了每天最期待的午餐苦惱最後決定、為了團體治療絞盡腦汁的實習夥伴們。除了系上同學,還有偶爾提供寶貴建議的學長姊,還有兩位成大的同學。
        下一站要朝著精神/心理職能治療前進了。同時還得準備seminar、實證職能治療報告、預官,甚至還有不太確定的研究所。全新的挑戰在後面等著,但是這幾天就讓我好好的把握機會偷懶一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les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