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到二年級下學期的剛開始,總是空談職能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OT)的相關內容,唯一的實際演練也只有技術學實習時帶領手工藝、園藝等各種活動。不過,手工藝活動只是治療的手段,工藝的技術本身並不是OT最看重的地方。講到這就暫且扯遠些,之前和他校社團學長聊到OT時,他馬上告訴我他有對OT做過專訪所以很了解—『就是帶精神病患做手工藝的』。我覺得他對OT抱持著這樣的認知並不太妥當,不過他已經比完全不了解OT的人來得好很多,我也沒有再多說什麼。

        終於在星期一時進行了這學期的第一次臨床見習。經過大二上學期與這學期的學習,對於解剖學術語以及OT術語有了初步的認識。因此,這次的見習所體會到的東西和大一純粹看熱鬧的情形截然不同。終於能實際看到之前在課堂上聽到的治療情形,對這門專業的進一步了解使對自己的期待與動機更加提高。

        在陰雨中,從捷運劍潭站搭乘接駁車到新光醫院。匆忙換上治療師服後,就去找負責指導我們的治療師報到。復健科的職能治療部門出乎意料的多人,我們站進去後會多方向的阻擋通道,得不斷的移位讓路。

 新光醫院的OT負責的項目包含生理OT、小兒OT及外勞評估等等。生理OT包含CVA(腦中風)、spinal cord injury(脊椎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腦外傷)、neural(神經)、burns(燒燙傷)、住院病人等復健治療,也有手傷如截肢等的復健。小兒OT包含learning disabilities(學習障礙)、autism(自閉症)、ADHD(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等治療,也在NICU(新生兒加護病房)為早產兒進行擺位、feeding(如訓練吸吮)等等,還有和PT(物理治療師)、ST(語言治療師)、社工師與心理師共同進行聯評(聯合評估)。外勞評估部分則配合政府外勞政策,協同復健科醫師與PT共同為欲進入台灣工作之外籍勞工進行工作能力等各種層面的檢測,通過標準才有工作資格。另外也有orthosis(輔具、裝具)、splint(副木)的部份。每星期額外有一次到教養院進行OT的行程。

看起來服務項目挺多樣的,最大的缺憾大概是沒有精神OT吧。

我想,介紹就點到這裡為止,以免過於枯燥。接下來就介紹我觀察得比較詳細的個案。

      ★ ★ ★

說明:以下所附所有示意照片接取自網路,非本次見習之實際拍攝照片。


◆小兒
OT

        一進去治療室,原本在裡面治療的1歲小女孩就開始嚎啕大哭。她的哭鬧一直持續到30分鐘的治療結束後仍不停止。

        在治療師尚未跟我們說明她的情況前,我們要練習盡量自己觀察,由得到的線索推斷。

        一開始治療師先訓練她坐和拿的能力。一歲的孩子照理說應該具備pincer grasp或superior pincer grasp的能力,但很明顯的她只能palmar grasp,想必是有問題的。

        接下來訓練翻身。治療師將她擺到適當的位置,鼓勵她翻身。同時還拿她最喜歡的泡泡糖販賣機玩具做為誘因,在旁邊不斷按玩具的按鈕以吸引她。偶爾她會自己翻身,但大部分的情況是卡在治療師將她擺放的要翻不翻的尷尬姿勢,又自己不想使力。

        就孩子的發展,最先出現的翻身能力是『log rolling』,也就是整個人像圓木一樣的滾動翻身。約七個月大時會發展『segmental rolling』的能力,能夠上半身和下半身分段翻身。雖然她已經一歲了,但segmental rolling的能力還沒發展成熟,也可以從這點看出她有些發育遲緩。

        其他像是由躺姿坐起的訓練等過於瑣碎就省略了。治療結束後我們向治療師請教,原來這為孩子有先天性的腦異常,已經做了兩個月的治療。

        這次的實際見習,我們現學現用的使用到才剛剛敎的人類發展學內容。這也讓我體認到這門課程真的需要紮實的打基礎。

◆生理OT
        我們看到一位右半腦中風的老先生。因為同時伴隨有左半側忽略(左半邊的東西全都忽略不會注意到,但是視力是正常的)的問題,因此治療起來更添難度。由於老先生的中風十分嚴重,剩下的能力不佳,無法自己站起來。治療師藉由電動站立桌搭配綁帶,讓機器支持老先生站起來後,訓練自我姿勢的調整控制。站立桌附有鏡子,可提供個案自我比對。

        治療的大原則是先訓練姿勢平衡,有了好的姿勢平衡再進一步訓練其他動作。

        老先生還有進行climbing bar活動訓練。Climbing bar是將一根長木棒架在有許多不同高度格子的架子上。輪流將木棒的左右端卡在更高一層的格子上,藉此訓練shoulder flexion(肩關節屈區)、elbow extension(肘關節伸展)及ROM(關節活動度)。

        這次見習我們也看到斷指接合後的截肢OT。個案是位年輕男性,因為操作裁紙機發生意外遭截斷四指。治療師說:『他很幸運,斷指切得很整齊,手指也都有找回來,手術接得很成功。』個案接話:『對啊,不像同一個醫生動手術的人,被電鋸鋸到就沒那麼幸運了。』治療師接著說:『被電鋸鋸到,手指就都「噴飛」出去,要找也找不到。而且傷口就沒有那麼整齊了,可以說是血肉模糊。』個案能這麼直接的談自己的慘痛經驗就已讓我頗為吃驚了,治療師輕描淡寫說過的話其實仔細想想還挺驚悚的。

        從手背看幾乎看不到疤痕,不過手掌上就看得到非常明顯的接合手術疤痕。截肢後要訓練的不僅是肌肉,其他還有像是神經、血液循環也都會受到影響。治療師首先做scar massage(疤按摩)讓組織變得較柔軟,接著要進行手指之stretch,用極大的力氣幫他伸展手指。接下來還有要個案使用藤剪把四條綁在一起的藤枝剪成許多小碎段,以及把各種混合的豆子抓起後放到另一個盒子內等訓練。

        我們還看到一位因被砍傷造成radial nerve(橈神經)受損的高職生。橈神經受損會造成wrist drop,也就是手腕會無力的下垂(這一點在機能解剖學時學過,不過大家都心虛的發現記憶已經模糊了。只得回家重新翻課本複習)。治療師除了拍打他手臂之特定部位刺激神經修復生長外,還進行了投球及climbing bar訓練,還要個案使用一種類似搖球摸彩的肌力訓練器。因為這種損傷的個案只能彎曲手指而難以伸直,治療師之前也為他製作了附有指套的副木,運用橡皮筋的彈力幫助他伸直手指。

        治療師無論對青少年或中老年人,都能十分自然的交談。這種人際/溝通技巧是我們很需要學習的。

 

◆副木製作
        我們見習時剛好遇到一位年輕女性拿著復健科醫師開的處方籤來,治療師要幫她製作副木。她的診斷是de Querrain syndrome,也就是俗稱的媽媽手—急性extensor pollicis brevis(伸拇指短肌) / abductor pollicis longus(外展拇指長肌)肌腱炎(唔……其實這是我翻出肌動學講義才找到的,上學期的所學竟然遺忘得如此迅速…..)。

        副木是一種特殊材料,加熱至特定溫度後就可以塑形。石膏和副木一樣有固定的功能,但是石膏比較難顧及到正確的擺位(將姿勢擺在符合生物力學的位置,以避免造成惡化或傷害)。因此像是手臂骨折,在一開始以石膏固定,但一段時間後就要拆去石膏改到職能治療來裝副木。

治療師先進行了一些我們看不懂的量測,在骨突處貼上軟墊以避免壓迫,然後就挑選適合的副木材料開始製作。

        在必須一面分心向我們解說的情況下,治療師的巧手仍不減熟練。製作副木的儀器類似比較淺的水槽,裡面裝有水。加熱後將副木片置入水中,拿類似煎鏟的工具撈起。這些動作看起來真的很像在做煎餅。然後治療師就以頗快的速度在個案的手上塑形,並且一面將個案的手調整到最正確的姿勢。接下來利用特殊的高溫吹風機修飾接縫處,貼上魔鬼氈及在和骨突接觸的位置貼上軟墊,就完成製作程序了。最後,治療師向個案說明使用方式及保養方法。

        看了這段製作過程,我對副木的製作興趣大起。開始期待大三的副木課程。

      ★ ★ ★

        這次的見習經驗我覺得經歷到很多在教室得不到的體驗。新光醫院的OT當然是採用在醫院內的模式,不過OT不僅是在醫院內發揮專業能力。之後還有陽明教養院、林口長庚醫院的整形外科肢體重建中心及台大醫院兒童日間留院病房、聯合醫院新湖社區職能工作坊的見習。不知道屆時又能有什麼樣的不同體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luelesl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